[摘要] 流动性危机之下,一线城市的核心物业成了比股票、原油、基金更安全的优质保值资产,感受到市场变化的投资者开始频频现身于公寓市场,并与想要“上车”的刚需一族,共同托起了深圳楼市

时代周报记者 蔡颖 发自广州 深圳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深圳楼市的回暖速度正在加快。
3月20日,德祐龙华某片区的店长林鹏(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16日起,他便开始变得忙碌。“这两天我们店卖了2套新房,2套二手房。其中有不少意向客户年前看过房,只是当时还没下定决心,没有再复看就直接下订了。必须要速度呀,现在一个好的房子同时会有几个客户盯上。”
除了为购房者奔波抢房,林鹏还要应对业主的调价要求,“最近不少业主都很‘惜售’,大多提出了上调房价的要求,涨幅在10万-80万元之间”。
二手市场火热的同时,多个新盘推盘当天便频现“秒抢” “日光”。
根据深圳市住建局数据统计,3月16-22日一周时间内,全市新房共成交904套,其中新房住宅为709套;二手房共成交2181套,环比增长13.5%,其中二手住宅2073套。
早在此前一周,深圳楼市已强势回归。根据深圳贝壳研究院监测,3月9日-15日,深圳新房住宅成交833套,环比增长7.5%,二手房住宅成交1819套,环比增长18.3%。
回归背后是外部投资环境的变化。受国外疫情蔓延以及国际油市崩盘冲击的影响,全球的金融市场开启了暴跌模式,A股市场近期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跌。
3月23日,A股市场呈现低开低走的态势。其中沪指跌破2700点,报2660.17点,跌幅3.11%;深证成指也下跌4.52%,收盘报9691.53点,创下今年最低,;创业板指下跌4.60%。
流动性危机之下,一线城市的核心物业成了比股票、原油、基金更安全的优质保值资产,感受到市场变化的投资者开始频频现身于公寓市场,并与想要“上车”的刚需一族,共同托起了深圳楼市的回暖和复苏。
与此同时,政策利好不断叠加、此前供需的失衡,也为深圳楼市的走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刚需族主导市场
3月23日,刘言(化名)从中介处得知自己年前考虑入手的龙华区金地上塘道小区的总价,上涨了50万元。
“金地上塘道的房子我仔细考虑了很多遍,学校路线,地铁路线及周边都实地去感受了一下,觉得都还可以,早在1月11日,就想跟业主约谈,结果业主回湖北老家了。”作为急于入市的刚需客,她略显无奈,“近期,业主从湖北回来了,直接将价格从530万元涨到580万元了。”
从2019年12月15日,刘言便开始看房,她每看一套,就将该房子的户型、朝向、交通、配套仔细记录下来。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刘言从1月下旬暂停看房,但在3月14日恢复看房之后,她发现年前看过的不少房屋都涨价了,涨幅在20-50万元之间。
深圳中原数据显示,从报价变动的区间来看,3月9―15日期间,业主报价上升的盘源占比过半,为55.3%;报价下跌的盘源占比仅为36.6%。
看着房屋总价一路上扬,刘言感慨自己错失了不少好机会,更为关键的是,疫情后其重点关注的片区几乎没有楼盘放出来。
“14日,中介约我看房了,一上午专车接送看了4套。途中还遇到不少其他购房者,可网上新上的房源不多,看的都是早就挂出来的。”刘言表示。
为此,林鹏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如今市面上新放出来的好的二手盘并不多,很多房源都在去年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及豪宅税减免那两拨政策利好下,消化得差不多了,导致现在一些热点区域处于无房可选择状态。”
林鹏表示,目前深圳楼市还是以像刘言这样的刚需客为主,占到八成,其中300万―500万元的总价是主流。
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越来越多项目开放售楼处。3月21日,时代周报记者走访了龙华区的多个新项目营销中心发现,看房的人陆续有来。
作为龙湖·春江天玺项目的销售人员,刘晨(化名)发觉最近两周看房的人明显增多。“每天能接待几十组客人,上周末两天也排了100多号。”刘晨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我们从2月底复工,到3月8日,100平方米的刚需三房就已经售完了。截至21日,仅剩下5套面积在120平方米的大户型在售,预计这个月能清盘。”
投资客寻避险资产
刚需释放的同时,在深圳楼市中蛰伏已久的投资者,近期在公寓市场也变得活跃起来。
3月7日,备受关注的豪宅项目招商太子湾·湾玺现场开售,该项目推出70套精装公寓,面积在240―398平方米之间,单价为8.7―13.5万/平方米,总价区间在2000万元―5000万元,当日房源就全部售罄。
3月20日,一位在深圳打拼多年的私营企业主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一次性入手了两套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湾玺公寓,准备做短线投资。